十余年寻大运河“密码”,这位诗人的新书只讲大运河故事发表时间:2019-12-11 11:33 “我们几人往这儿一坐,像不像当年北新关上收税的官差?”12月8日,诗人、运河文化研究者任轩在自己的新书《遇见:一个人的大运河》分享会开场,望了望和自己坐成一排的嘉宾开玩笑说。 其实说起来,任轩的玩笑并非全无依据。当日分享会所在的大关路附近,正是数百年前大运河上那座用于收税的关卡位置所在。当年南来北往报关缴税的繁忙场景已不再,却并不妨碍今人的追忆想象。 这次任轩所携新书《遇见:一个人的大运河》,正是其从十余年持续创作运河主题的文章中精选、整合而成的个人文集。正如分享会介绍所说,此书是首部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个人研究专辑,是一位热爱运河的人既破旧立新,又纠偏修正旧观点、旧史实,不断丰富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内涵的点滴结晶。 大运河,点多,线长,面宽。桥、坝、堤、闸、纤道、码头、仓窖、驿站、水城门、古建筑、历史文化街区……所遗文化林林总总。 放眼大运河南端,有始建于光绪六年(1880年)的富义仓,有桥西历史街区里保存下的民国石库门风格建筑,有始建于1896年的通益公纱厂,也有1950年代建设的杭丝联厂房和国家厂丝仓库,还有1960年代的大河造船厂…… 在任轩这个福建人眼里,大运河的研究是一把充满无限可能性的“积木”。从河中流动的水到河上架起的桥,从两岸充满烟火气的沿河人家,到河上穿梭往来的商贾船只,片段风景,都是大运河的韵味所在。 任轩曾说:“船是流动的桥梁,桥梁是泊岸的船。走在运河边,我才发觉,桥与船,乍看是风景,再看是风情,无论怎么看,它们都是文化和历史。” 《宋史·河渠志》记载:“国家驻跸钱塘,纲运粮饷,仰给诸道,所系不轻,水运之程,自大江而下,至镇江则入闸,经行运河,如履平地。川广巨舰,直抵都城,盖甚便也。”运河给杭州以及运河周围地区带来了繁华,孕育出丰厚的运河文化。 对于大运河,现场嘉宾之一、纪录片撰稿人张海龙也有着“时看时新”的感觉。张海龙说,自己看了十年拱宸桥,常常琢磨这座运河上的桥名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。起初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,觉得是“拱手向皇帝”之意;后来,参加了一场名为“向北”的摄影展,却又有了别样的灵感。 “很多城市都有‘拱宸’这样的名字,那么,它可能就不一定都是迎皇帝的意思了。南方经历了几次北方氏族的南迁,拱宸桥或许就有了‘拱手向北方的祖先’的意思吧……”张海龙说。 如此想来,这座横跨于大运河之上的古老石桥的名字到底为何意,其实也并不需要一个确切的标准答案了——纷纭丰富的思绪、讨论本身,就足以赋予这个话题魅力了。 张海龙说,自己出生在黄河边,现在又住在运河边,还拍了塔里木河的纪录片……东奔西走间,他用的是扫描式的眼光在看大运河。 那么,在这条流千年而不涸的大运河里,还有多少奥秘与宝藏值得我们去探索? 正如任轩所说,大运河是百看不厌、没有围墙的博物馆。或许,漫步运河畔,翻翻《遇见:一个人的大运河》,便又有了新的思绪…… 据悉,该新书分享会为“新阶层·新主张”系列活动第5期,由小河街道文联主办,单向空间、杭州出版社、拱宸书院协办,拱墅区新联会新媒体新青年联盟、自由职业者联盟、火博·体育-中国有限公司官网集团/KK直播等支持。 来源: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|